當前位置:首頁  追夢人

韓恩厚:自主研發(fā)防腐蝕技術 破解世界級腐蝕難題

時間:2023-12-05供稿單位:黨委宣傳部瀏覽量:2966

分享到

  【人物簡介】韓恩厚,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廣東腐蝕科學與技術創(chuàng)新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的兼職高級訪問學者,亞太材料科學院(APAM)院長、(聯合國)世界腐蝕組織(WCO)亞澳非區(qū)域辦公室負責人、Corrosion Reviews主編,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2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長期從事腐蝕機理、耐腐蝕材料、腐蝕控制技術、工程結構與裝備腐蝕服役安全評定與剩余壽命評估研究與應用。研發(fā)出多種腐蝕控制與服役安全評定技術,已在核電、飛機、管道、電網、船舶、汽車、航天、海洋等多領域應用。

  三次擔任國家973腐蝕項目首席科學家以及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課題負責人、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項目負責人等,目前正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課題負責人等。發(fā)表論文700余篇,他引28000余次,H因子84,G指數122;授權發(fā)明專利140余件(含美國專利3件);合作起草并發(fā)布我國國家標準4項、行業(yè)標準2項、團體標準23項;合作著編譯著作10部(含章節(jié));國內外大會和邀請報告170余次(國際80余次、國內90余次);培養(yǎng)畢業(yè)研究生100余名。以第一完成人曾獲國家技術發(fā)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5項。2012年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2016年獲惠特尼獎,2019年獲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突出貢獻者,2021年獲錢三強科技獎。曾獲全國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國務院政府津貼等多項榮譽獎勵。


神舟十三號在太空飛行,如何抵擋太空環(huán)境腐蝕?核電站如何“強健體魄”,實現長期安全服役?埋地管道“長龍”如何能做到百年安好?

 韓恩厚教授為師生作報告


 三十余年深耕腐蝕控制領域

  金屬的癌癥、無焰的火災、隱蔽的殺手……腐蝕在學術界可謂“臭名昭著”,如此聲名狼藉主要源自其擁有的巨大破壞力。“由腐蝕引發(fā)的危害和經濟損失,幾乎遍及所有制造業(yè)。同時,它還會造成環(huán)境危害、工程壽命縮短、產品質量低劣,甚至釀成重大災難性事故?!表n恩厚介紹道。據統(tǒng)計,我國每年為材料腐蝕付出的經濟代價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3.4%~5%,遠大于所有自然災害損失的總和;世界腐蝕組織的數據表明,腐蝕代價占全球GDP的3%~5%。

  在腐蝕控制領域深耕三十余年,韓恩厚的科研生涯基本與腐蝕緊密相關,不僅是通過腐蝕防控技術服務于國家重大工程實施,他還希望能夠推動腐蝕學科的發(fā)展。盡管已經是享譽國際的學者,在每年4月24日的世界腐蝕日,韓恩厚還會親自給中小學生等群體做有關腐蝕的科普講座,堅持十二年,從未間斷。

  “作為腐蝕防護領域的頂級科學家,韓老師為人非常謙和,和我們年輕老師交流討論也是一點架子都沒有。”十五年前,彼時還是青年教師的杜軍和韓恩厚在一場“環(huán)黃海國際鎂合金會議”上有過初次交流。

  正是這種在科學和同行面前認真而謙遜的態(tài)度讓韓恩厚不斷捕捉科研的靈感,研發(fā)出高性能、低成本腐蝕控制技術。

  1998年,從麻省理工學院回國的韓恩厚,腦子里一直在考慮“納米”這個概念。是不是可以嘗試將納米技術運用到涂料里?這一想法得到了金屬所柯偉院士的支持。有了好的想法就要去實現它,不到四十歲的他,和院士們同臺PK,作為首席科學家,拿下了科研路上的首個973項目?!坝每茖W的方法解決發(fā)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是在場專家的評價。隨后,經過三期973項目的持續(xù)研究,韓恩厚不斷創(chuàng)新,解決了飛機、管道、核電站等行業(yè)中存在的關鍵難題。

  以韓恩厚為第一完成人的項目“納米氧化物濃縮漿與納米復合涂料”,也讓他在2006年首次獲得國家技術發(fā)明二等獎。此后,他帶領團隊攻克了傳統(tǒng)鎂合金防護涂層無法同時滿足高性能防腐和導電的難題。

  韓恩厚教授在科研中


 自主研發(fā)技術獲得國外同行“點贊”

  工業(yè)越發(fā)達對腐蝕技術的需求越旺盛。目前,我國在運行的核電站數量全球第二,在建的核電站數量為全球第一,對于保障核電站安全運轉有著迫切需求。

  國內某大型核電站核一級彎頭經過近19年的服役后,發(fā)生故障,可能對環(huán)境造成安全隱患。但那時中國人在百萬千萬大型商用核電站核島關鍵部件的原因分析與解決辦法上缺乏話語權與自主權,甚至外國工程師在處置過程中都不允許中國人看。針對該損傷事件,外國專家給出了“氧致腐蝕疲勞”的結論,認為是我國核電廠運行不好導致的問題。如果以此結論,不僅要采用更高成本的運行參數,而且需要大量更換彎頭,這將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在這個國外牢抓在手的領域,韓恩厚的團隊基于承擔國家973等重大項目的良好科研積累,推本溯源,發(fā)現真正的原因其實在于沿晶應力腐蝕開裂,屬于制造質量不好導致的問題。外國專家也不得不服氣,韓恩厚證明了中國人有能力解決核島關鍵的問題。

  核電站認為:“在國內首次牽頭完成百萬千瓦級核反應堆一回路關鍵管道部件的安全評定與壽命預測”,從而實現了我國核電站核島關鍵部件服役安全及剩余壽命評價的從無到有,一舉打破國際壟斷。相關成果已成功用于我國自主三代核電材料國產化的評定和現役核電站運行許可證延續(xù)中。

  “我們遇到的技術問題必須依靠中國科學家自主來解決?!边@種使命感和責任感的驅動下,韓恩厚率領研究團隊研制出模擬核電設備腐蝕失效的系列原位測試裝備與技術,實現了國產化材料的系統(tǒng)評價,國外同行認為“在這個領域位于國際領先行列”,并榮獲2018年國家技術發(fā)明二等獎。

  2016年,韓恩厚獲得腐蝕領域的個人最高成就——惠特尼獎,成為該獎項設置七十多年來首位獲獎的華人。國際腐蝕工程師協(xié)會評價他:“韓恩厚教授在環(huán)境促進開裂、涂料、壽命預測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特別是把這些研究結果應用于油氣管道、老齡飛機、核電站中。他在腐蝕科學與腐蝕工程領域是全球著名的科學家。他發(fā)明了多種與眾不同的實驗室模擬新技術,并且是使用這些新技術研究高溫高壓水中材料腐蝕的引領者?!?/p>

 韓恩厚教授與金屬系教師交流


 防腐蝕技術護航“大國重器”

  在航天領域,防腐蝕技術也同樣重要。韓恩厚提到,航天器除了滿足地面指標與儲存時的耐腐蝕外,還一定要應對空間原子氧腐蝕、冷熱循環(huán)、輻照老化等一系列極端環(huán)境挑戰(zhàn)。

  航天器對材料的重量是“克克計較”,航天領域需要專用的輕量化材料與防腐蝕技術。鎂是最輕的金屬結構材料,但那時我國還沒有在航天中試用過鎂這種材料,因為不清楚鎂的性能在空間環(huán)境之下是否符合要求。在韓恩厚牽頭承擔的國家973項目和國家重點基金項目支持下,研究并掌握了鎂合金在模擬空間環(huán)境中的多種潛在的損傷行為以及腐蝕控制技術,從而成功推動了鎂合金在我國空間裝備上的應用。

  “傳統(tǒng)的鎂合金防護涂層無法同時滿足高性能防腐和導電的難題,我們自主研制出了一種鎂合金表面防腐導電功能一體化的涂層,從神舟五號到神舟十三號,嫦娥、玉兔、天宮空間站、天和核心艙以及天問火星探測器、祝融等,都應用了我們自主研發(fā)的先進防腐蝕技術?!表n恩厚自豪地分享道。

  “在中美加國際合作項目支持下,當年全球防腐蝕技術做得最好的11家單位接受國際盲評,最終我們中國人的防腐蝕技術脫穎而出,被評價為技術性能最佳、成本最低,各項指標國際領先,適合規(guī)模使用。這種轉化膜技術就是我們主動讓部件表面生成非常薄的膜層,厚度不到一微米,僅僅是這么一點膜層就能夠實現腐蝕防護?!?/p>

  除了導電鍍層與轉化膜外,韓恩厚團隊還發(fā)明了鎂合金自封孔型微弧氧化技術,耐蝕性比傳統(tǒng)技術提高4~5倍,可同時滿足地面儲存耐腐蝕、在太空使用時抗高低溫、強輻射等綜合性能要求,已成功在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鎂質慣組支架上使用。在航天材料耐腐蝕領域的創(chuàng)新,讓韓恩厚獲得了“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突出貢獻者”稱號。

 介紹研究院成果

  三年前,在廣州市黃埔區(qū),韓恩厚牽頭創(chuàng)建了廣東腐蝕科學與技術創(chuàng)新研究院并擔任院長,新研發(fā)的防腐蝕涂料及多項技術已達到國內領先。韓恩厚透露,相關技術已應用于國務院重大輸水工程項目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中,為項目高質量建設提供了科技支撐。同時,他期待將以材料基因工程為代表的新研究方法、以人工智能代表的新技術,融入腐蝕防護技術,正在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支持下實現創(chuàng)新發(fā)展。

 韓恩厚教授和學生合影

  “韓老師不僅是科學家也是實干家。他常說,科學技術不應僅停留在實驗室,關鍵還是要落地應用?!辈┦可鹾f,老師嚴謹的科學精神以及謙虛態(tài)度值得自己終身學習?!绊n老師總是能用長遠的眼光看待問題,考慮事情全面而細致。跟著他學習、工作讓我受益匪淺?!?/p>

  “做科研就像‘種莊稼’,種子種下后需要時間成長,并且需要灌溉、施肥等長期的投入。”韓恩厚鼓勵青年科研人員要“坐得住、沉下心”,努力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奮力書寫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答卷。

  今年,又有五位研究生慕名而來跟隨韓恩厚深造,此外團隊也不斷吸引著優(yōu)秀青年人才的加入。目前,韓恩厚又帶領他們,一起在華南理工大學籌備著耐蝕材料與關鍵裝備腐蝕控制技術方面的研究平臺。“我們相信在韓老師這樣的技術‘大?!膸ьI下,我們的未來一定能取得更好的發(fā)展。”博士后薛超超這樣說。 

 

《追夢人》第21期

文 字:許穎

圖 片:受訪者提供

編 審:盧慶雷 許穎

總策劃:鄒浩

   

返回原圖
/